药师带你揭秘中药茶剂

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310/4784993.html

茶剂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剂型,辨证施治下,将中药处方开发成系列中药药茶,开水冲泡即饮[1],便于携带和服用,其在疗效、剂量、外观、味觉上的改善,深受人们的欢迎。

什么是茶剂

茶剂系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的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

含茶叶的茶剂有助药物发挥疗效,不同种类的茶叶作用各异,应用范围也日趋广泛,有的药物由于质地易于浸泡后取汁饮用,也以茶饮剂广为应用,如菊花、五加叶、人参叶等。

茶剂多用于治疗饮食停滞、感冒咳嗽等症。如午时茶解表和中,用于感冒风寒、内伤食积、寒热吐泻;甘和茶消暑散热、生津止渴;青鹿茶清热化湿、理气消食,用于受暑感湿、头痛发热、食滞饱胀、消化不良。

茶剂的起源[2]

茶剂雏形萌芽于唐代,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茶饮方”的记载[1]。宋代郭稽《妇人产育保庆集》中用葱涎调蜡茶为丸治产后便秘。王怀隐等校正编集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载录“药茶诸方”八道,药茶首次记载于医书。宋太医局成药处方配本《和剂局方》编载“川芎茶调散”,为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圣济总录》中就载录了应用药茶的经验。宋代杨士赢的《仁斋直指方》,对当时应用较广的姜茶进行初步探讨。

元代《瑞竹堂经验方》中载治痰喘病的药茶方,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载录了各地多种茶剂的制作、功效及主治。

明代朱橚主纂、藤弘等协编的《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中,药茶配方得以保存和发扬。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中载有药茶小复方。《本草纲目》记载茶、药合用的功效。

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钱守《慈惠小编》、费伯雄《食鉴本草》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亦记载了多种药茶,运用更广泛。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了甘和茶、千金茶、川芎茶调袋泡剂、降压袋泡茶、八珍袋泡茶、清热明目茶等近20种茶剂。

茶剂的类型和服用方法[3]

茶剂根据其外观形态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茶块、袋装茶(袋泡茶)、煎煮茶3种类型。

1.茶块

将处方中药材粉碎成粗末或碎片,以面粉糊作黏合剂,或将部分药材提取制成稠膏作黏合剂,与其余药材粗末混匀,制成适宜的软材或颗粒,以模具或机器压制成一定形状,低温干燥,即得。如五花茶、消滞茶、午时茶、青鹿茶等。这类制品保持了中药茶剂的传统特点,可用开水冲服或煎服。由于加入了辅料,增大了体积,且因药物以原药材入药,泡服时呈混悬型,口感不好,亦易变质,不宜长期贮存。一般适用于含质轻、芳香类或较小复方药物的制备。

2.袋装茶(袋泡茶)

一般分为全生药型和半生药型两种。全生药型系将方中药材(或含茶叶)粉碎成粗末,经干燥、灭菌后,分装入滤袋中。半生药型系将部分药材粉碎成粗末,部分药材(或含茶叶)煎汁,浓缩成浸膏后吸收到药材粗末中,经干燥、灭菌后,分装入滤袋。

茶剂包装于特殊的滤纸袋中,服用时连同滤纸袋一并以开水浸泡后频频顿服。滤纸袋不仅为包装,亦能起过滤作用。

全生药型袋泡茶在二次浸泡后绝大部分水溶性成分均可浸出。半生药型袋泡茶剂若按一般饮服茶剂的习惯,首次饮服的内容物多为药物浸膏,生药颗粒才逐渐浸出有效成分导致首次与第二次饮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可能一致。

3.煎煮茶

方中药材加工制成片、块、段、丝或粗末,分装入袋(包),供煎煮后取汁当茶饮。

注意事项

1.中药茶剂浸泡15min累计溶出量达95%[4]。重复浸泡饮用,效果更好。

2.中药茶剂不宜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可能发生不良作用,建议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后使用。

3.盛茶器具应当选择砂质、陶瓷、玻璃,不要使用铜、铁、铝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4.服用茶饮时要忌一切生、冷、油、腻的食物,避免刺激肠胃,影响药物的吸收。

参考文献:

[1]张晓枫,翟学明,许宝月.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14(3):.

[2]茅晓.药茶历史源流考略[J].中成药,,14(1):41-42.

[3]牛序莉、张兆旺.茶剂的类型及特点[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1(4):-.

[4]代龙,赵菊秋,侯海霞.安眠袋泡剂的研究.中成药,,(2):1.

作者简介

医院临床药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zhoubdf.com/afhpz/4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