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哥五月七日引述媒体人王志安关于中药注射液的评论被网友怒怼,于八日重磅发表软文一篇:《我打了中药注射液,差点死了》。文章层层推进、丝丝入扣,通俗易懂的把中药注射液描述为绝对不能使用的,传统中医不承认、现代西医不认可的打入静脉的“菜汤”;并以“风险高,不治病,为何还会存在,咱不知道,也不敢问啊”结尾,引发无限联想,暗示中药注射液存在的原因与贪腐或其他社会不公相关联……
中国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几件事:生老病死、孩子教育、财富分配,在文中都有提及,都与中药注射液有关。新闻哥文笔犀利,笔笔戳到大众痛点,引发强烈共鸣……
近年来,中西药话题是舆论禁区,每碰必吵。新闻哥此文火力很猛,对中药注射液进行了一刀切、一票否决的批判,无任何商榷余地。
但这样一刀切和偏激的结论有失公正,只要有一个特殊案例的存在,就被颠覆和证伪。
以下是新闻哥文章的观点截屏:
以此种论断论事就已经直接展现了其以偏概全的态度与观点,此段文字让人得到的印象是:若医生开出中药注射液的处方,就有丢失性命之虞!貌似医生不是来治病的,而是害命的…这个仇恨似乎拉的有点深……这样完全否定中药注射液的疗效和作用,此种社会论调实在值得人们警惕,民众们需要清醒分辨。
新闻哥的留言已经完全说明了其中的原因:这位名为铁锤妹妹的网友讲的很清楚,感冒,扁桃体发炎,重点在于输了抗生素以及双黄连注射液,说明此人不是单纯使用双黄连注射液,还有抗生素的联合使用。这期间存在的不良反应原因就不能直接归咎于双黄连注射液,也需要考虑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来确定。
柴胡注射液作为中药史上第一支注射液,在抗战史中为八路军治疗军队里的流感、疟疾,是在救命可不是儿戏。而且注射液分为肌注和静脉注射。
“菜汤”的说法不太厚道啊,这不是一个科学公知所该持有的态度。太多的偏执,就会有失公正而走入狭隘……
哥,传统上没有的,就意味着现在和未来也不能存在吗?按照此逻辑如何解释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在的量子力学?西学就可以创新,中学就只能守旧不变?
中药注射剂只是中药提取物的一种承载形式,青蒿素也以注射液的形式来治疗疟疾以及红斑狼疮,并且见效明显。
但是,按照新闻哥的逻辑,难道屠呦呦的研究发现也是特殊时代的糊涂之举了?
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鉴于防治疟疾的紧迫性与艰巨性,经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批示,国家科学委员会、卫生部、化工部、总后勤部、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组成了全国疟疾防治领导组。
年5月23日由国家科学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负责招集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10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军区的数10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这就是中国国务院专门成立的赫赫有名的“”项目。
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为办公室,设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由当时的总后卫生部长张剑芳任常务主任,先后组织国内60多个研究机构、多名研究人员参加,科研工作在办公室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6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
由此说明,对于中药提取物、方剂、生药的研究绝不是糊涂之举,而是国家有明确目标的战略性部署。屠呦呦正是从“项目”的启动而开始了她漫长的青蒿素研究与提取之路,后来青蒿素也的确被制成注射液用来治疗疟疾以及红斑狼疮。这也说明中草药的萃取和提纯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的正确方向,中药注射液更是其成果的重要承载方式。
我们对于中成药的有效成分的提取以及用作注射剂这个大方向没有任何错误,需要做的是提高萃取和提纯技术。
清开灵注射液,该药在非典时期立下大功,临床上不可或缺,是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药是相同的药,要看怎么用。没有它,年的非典中国就扛不过去,那时全世界看着我们束手无策,科学的西药也无良方。想必哥那时还年幼,不知非典之凶险,更不了解清开灵的原理、功效及正确使用方法。
清开灵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胆酸、猪去氧胆酸、珍珠母、水牛角、板蓝根、金银花、栀子、黄芩苷。具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化痰通络、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之功效。
因此清开灵的使用也需要对症,中医中讲辩证治疗,简单的感冒也有伤寒、中风、温病热感的区分,清开灵明显是用于温病热感的情形,如果不对症使用,势必会有出现病情不能好转甚至不良反应。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辩证施治,不是任何感冒都适用的。
新闻哥提到清开灵就是治感冒的,也是根本不懂感冒在中医治疗中是有区分的。
哥说的是正确的,在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液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中药;但是哥没说另外一半内容:同年在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中药不良反应占16%,而哥说的有明确性的并且标注了副作用的西药的不良反应仍然高达84%。这里不是为了厚此薄彼,而是明确取样区域,让大众看到所有的数据。
这个热点,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蹭得不公平体面。当今社畜辛苦的工作打拼,大众教育资源紧张,而富豪却可以通过巨款捐赠而为儿女趟开名校之门,丑闻还是从国外媒体传入国内,不由得大众愤懑不平。当某富豪的收入来源于某中药注射液,是否所有中药注射液都不应该存在?这个行业的执业者良莠不齐,是人的问题还是行业不应存在?哥最后的反问可谓意味深长。按照哥的逻辑,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和其他西药质量事件做同样类比,那得出的结论就呵呵了……
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看看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的发展历史
首支中药注射剂的诞生距今有70余年的历史。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学副教授张效霞的《首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诞生记》,讲述了中药注射剂的诞生故事:
年,太行山根据地的很多八路军患上了流感、疟疾等,由于封锁严密,治疗疾病的奎宁等药物很难弄到,病号不断增多。年,时任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建议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针剂,经过多次试验后,中医药史上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药注射液研制出来了,并命名为“瀑澄利尔”。发明人韩刚被八路军卫生部授予“创造发明家”称号。后来,正式将这种针剂命名为“柴胡注射液”。
柴胡注射剂的成功,催生了中药注射剂的规模研制。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已经研制出了板蓝根注射液等20个多品种。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搞中草药运动,上千种中药注射液诞生了。各地卫生部门陆续制定了《中草药制剂规范标准》。这些运动中发明的中药注射剂,很多至今仍然在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已研发出多种中药注射液,目前这些注射液中90%以上因为历史和临床的原因被淘汰了。
目前,我国约有个企业生产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涉及个不同的生产批文,其中常用品种有40至50个。
据米内网数据,从年到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医院、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中药注射剂的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已经突破一千亿。
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
中药注射液果真不安全吗?中药注射液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据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显示,在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与西药相比,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并不高。从用药原则来说,无论西药、中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因为静脉注射风险最高,中药注射液也不例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基层成为中药注射液安全风险高发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使用。
今年3月31日,“光明日报”刊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吴嘉瑞署名文章《科学理性看待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中对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他认为原因十分复杂,“部分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临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并且建议“从多层面、多角度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药占比约为16%左右。具体到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年至年的中药注射剂占比均超过五成,并有小幅上升的趋势。
在中药的不良反应中,注射剂比例的确占大数;但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例只占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的16%左右,而占绝大多数不良反应的84%都是西药,是具备严格标准,经过无数临床测试和双盲实验后投入市场并标明副作用的有明确性的西药。有如此确定性的西药的不良反应尚占84%之巨,中药16%的不良反应为何引发了格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