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看一些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可以从中找到有治疗价值的药物,因为我相信指南、共识,它们有强大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有专家经验甚至信誉背书的,但凡进入指南或共识的药物,都应该有很好的临床治疗价值。
但今天,我看到一篇专家共识后,我的三观被彻底震碎。
5月10日,《中国中药杂志》发布《恤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我是被共识标题中的商品名”恤彤“吸引过来,把药品商品名写进共识标题,这帮专家,真敬业啊。
通篇看了共识内容,我更是大开眼界。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明明是一个国药准字"H”开头的化药,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中,只字未提“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这个专家共识中竟然用大篇幅中医理论指导用药,变成了一个“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专家的脑洞,果然不一般。
说明书适应症:
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
众所周知,制定专家共识,需要建立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需要权威的文献数据支持。当我看了这篇共识的“引文”后,不得不佩服专家们对“权威”这个词的宽容,连《大众健康》、《中文健康文摘》等文章,都被这些大专家拿来做证据,完全刷新我对“权威”这个词的理解。
共识的具体内容,咱就不啰嗦了,见过世面的人,你们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
这些共识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大筛很好奇,我的好友“巴哥”,直接丢给我一组数据和一篇简书上的文章,我秒懂。
数据是:
在心血管领域,中国颁布的专家共识近项,与之相比,临床指南只有14项,专家共识的数量,是指南的十几倍。
0年至年各国颁布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比较,来源:Lancet(柳叶刀杂志)
注:AHA:美国心脏协会;ESC:欧洲心脏协会;NICE:英国国家医疗卫生与临床优选研究所。
文章是:
《扒一扒那些不靠谱的“专家共识”》(作者:岚逸筠篁)内容摘要如下:
“专家共识”为啥不靠谱?
理应作为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专家共识”为什么会如此不靠谱?在业内被医生们诟病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就此采访了多名医生,归结有以下原因:
知识更新滞后,凭自身经验主观臆断:一些老教授不像中青年医生那样迅速接受国外新兴的观念或知识,仍然坚持使用以前可能过时的理念,因而出现与国际脱轨的现象。有位医生提到,当一位老教授看一份国外指南时这么说:“中国人的身体和老外不一样,就减少20%的剂量吧。”这让他十分震惊,他认为人种之间或许有偏差,但至少也要临床效果验证吧。
外文能力有限,找人翻译:一位曾医院工作的现无国界医生透露,我国许多专家对外国专家意见的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这可能由于外文水平的限制有关。有些甚至要让身边的人(通常是自己的研究生)翻译,而不专业翻译导致的偏差也使得这些专家在理解上出现歧义。
态度轻率:这个是制定“专家共识”的共同问题,有许多专家在写这些“专家共识”并未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甚至有些“专家共识”中提到的专家发布前都没能看到全文,这导致很多“专家共识”漏洞百出。有位医生向笔者透露,在某一学科的年会上,有位专家委员曾说:“专家共识和指南就是给那些找不着北的小医生看的。”既然是给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医生、未来的大医生们看的,是不是应该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呢?
涉嫌企业“绑架”:在“专家共识”中不得不提到药物和器械,有不少医生向笔者反映,有些厂家为了医院的大门,开拓市场,使尽浑身解数去公关专家,将产品写入“专家共识”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呈献给大家的一些就是连专家们都不认可的“专家共识”。
看完这样的共识,我只能感叹,这真是一个创造神奇的热土。
咸达旗下“药海数据”已上线,专注药品注册、销售数据,还有更多免费数据及人性化功能,让数据更简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