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种子技术小蓟川芎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小蓟

小蓟[Cephalanoplossegetum(Bunge)Kitam.],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带花全草及根状茎入药。全草含黄酮类、有机酸、雀醇类等化合物。味苦,性凉,有祛瘀消肿、凉血行瘀、止血作用。用于吐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分布于全国各地,多为野生、少有人工栽培。

小蓟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种土壤都可生长,在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山坡地生长良好。雌雄异株,主要采用种子繁殖。

种子形态

瘦果棍棒状,略扁,绿黄色至褐色。有5纵肋,中间者粗,冠毛白色。千粒重约0.8克。

留种和种子培育

小蓟一般花期4~5月,果熟期5月下旬至7月,当总苍片枯黄,冠毛显白色时及时采收,过晚采摘种子易散落,采下的果实集中晾干,打下种子籍去杂质,放于通风干燥处保存。

种子繁殖方法

种子在变温条件下发芽较好,发芽适温为23~27℃。播种期,南方2~3月,北方3~4月,作高畦或平畦距20厘米开沟条播,也可采用穴播穴距20厘米×15厘米,每穴播数粒种子,播后盖薄土,每米2用种量0.8~1千克,南方用种子与拌有人畜粪尿的火灰混合成种子灰,撒入沟内或穴内,再盖一薄层火灰。土干的播后应及时浇水,出苗后要注意松土除草和间苗。按株距15厘米间苗,每丛留苗2~3株。幼苗形态。

川芎

川芎(LigusticumchuanciongHort.),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含阿魏酸、川芩臻、大黄酚、瑟丹酸、川芎内酯等。味辛,性温。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的功能。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胸胁胀痛、感冒风寒、头晕头痛、风湿痹痛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症。主产原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和崇庆县(现崇州市),是四川著名地道药材,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都有种植。栽后一年收获。

川芎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5℃,年降水量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生产上主要采用无性“苓子”繁殖,由于地区不同,培育苓子的方法也有不同。

高山育苓

一般四川主产区采用山区(海拔~米)育苓,供坝区(海拔~米)栽种。12月底至逻年1月中旬,最晚不应迟于2月上旬,将平坝地区的川芎挖出,除去茎叶和须根,称“抚莺”,运到山区栽种育苓。栽时在整好的唯上按20~30厘米开穴,深6~7厘米,每穴栽抚1个,小的可栽2个,芽向上放好,穴内先施堆肥或人畜粪水,栽后再盖土整平。

3月中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亮苑疏苗,把苑士扑开,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健壮的地上茎8~12根,把其余的地上茎从基部割除。疏苗后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时进行追肥,每次每米2施用人粪水~千克,第二次加腐熟饼肥50千克。

7月中、下旬茎节显著膨大,略带紫褐色时为收获适期,应选阴天或晴天露水干后挖收,将全株挖出,去掉病虫株,留下健株,再摘去叶片,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把茎秆捆成小束运至阴凉的山洞或室内,地上铺一层茅草,把茎秆逐层堆放,高约2米,上用茅草等物盖好。

一周以后上下翻动一次,以后经常检查,如堆内温度升高到30℃以上,应立即翻堆检查,防止发热腐烂。8月上旬取出茎秆运到山下供作种用。切成长3~4厘米,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即为繁殖用的“茎子”,一般茎秆上端的苓子较纤细,营养不良,最好不用。

坝地育苓

坝区栽种川芎也可采用就地育蓉,一般在3月份挖取抚,就地栽种,管理与高山育苓相同。7月上旬收茎秆,选节盘突出的茎秆,摘除叶子和嫩苓,理成小捆放低温干燥处窘藏20~30天后栽植。

本田育苓

在海拔米左右的山区或邻近没有山的新产区栽培川芎,多利用本田的苓子来繁殖。即育苓与本田栽培相结合,直接用收获川芎时的地上茎节作苓子繁殖。选留作种的本田紫殖菱子,早春也要亮乾疏苗,收获期要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茎杆需贮藏1~2个月,如贮藏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茎子。但连续多年使用本田苓子作种,会产生退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zhoubdf.com/afhzz/2790.html


当前时间: